长沙窑在中国陶瓷史、工艺美术史与中外交流史上占有重要历史地位,为深入系统开展长沙窑工艺的科技检测与仿烧实验工作,深入挖掘、阐释并传播长沙窑的突出价值,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于8月17日上午召开了长沙窑制瓷工艺科技检测与仿烧实验专家咨询会。本次会议邀请了来自北京大学、法国图卢兹应用科学与物理材料学院、湖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湖南博物院、长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长沙市博物馆的专家学者及铜官窑陶瓷协会知名陶瓷工艺大师参与。会议首先由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张兴国、邱玥、法国图卢兹应用科学与物理材料学院沈柏霖分别报告长沙窑制瓷工艺科技检测与仿烧实验的相关科研工作情况,而后与会专家就会议主题先后发言,尤其就长沙窑彩瓷制作工艺流程展开了热流讨论。专家们充分交流了观点,为后续工作提出了建设性意见。现分主题报告与专家发言上下两部分将会议内容纪要如下。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张兴国副研究员的报告为《长沙窑彩瓷工艺的显微观察、检测分析与仿烧试验》,他首先介绍了长沙窑在中国陶瓷史、工艺史以及中外交流史中的关键地位以及历年的田野考古工作,并分享了他自2010年起参与长沙窑考古发掘工作的主要收获。考古工作基本揭示出了遗址的聚落格局,如窑炉、作坊、挖泥洞、窑神庙、居住区和墓地等。张兴国还强调了石渚湖周边地区制瓷业可追溯至东汉,从早期生产岳州窑类型青瓷到后期以长沙窑彩瓷为特色,以及湘江下游制瓷中心从洋沙湖周边向石渚湖的转移。
张兴国指出长沙窑彩瓷工艺长期存在的争议。首先,早期有关长沙窑彩瓷工艺论述大多与釉下彩及青花瓷起源问题紧密相连。冯先铭先生提出长沙窑的褐绿彩都是釉下彩,并将其视为青花瓷釉下彩工艺的鼻祖。然而,这种观点至今仍缺乏科学检测的有效支持。80年代后期,一些较明确的长沙窑釉上彩瓷的发现引发了对其工艺的新认识,张福康先生首先提出长沙窑彩瓷极大部分为高温釉上彩,只有精细彩绘瓷采用类似于釉下彩的工艺,是“不典型的釉下彩”。这些较明确的釉上彩包括乳浊白釉绿彩、褐绿点彩、青釉褐斑。进入21世纪,更多的彩瓷标本被检测,送检标本已囊括长沙窑彩瓷的主要类型,包括精细彩绘瓷,但检测结果均为釉上彩,依然没有发现典型的、可靠的釉下彩标本。
之后,张兴国探讨了长沙窑“釉下彩”的不典型性,并将其与唐代青花瓷的情况进行了比较。根据张福康先生的检测和自己的观察,张兴国列举了几个关键特点:首先,胎釉结合部没有残留的色料颗粒;其次,着色剂的浓度在表层最高;另外,橙色元素铜、铁,从表面到胎上呈现下降的趋势;最后,彩釉融合较好,既看不到面釉也看不到底釉。然后,张兴国提到了两种不典型的釉下彩,一种是精细的褐绿彩绘,另一种是露底褐彩的精细彩绘。张兴国通过显微观察发现大量精细彩绘瓷有未融色料颗粒成片分布在釉层之上的现象,生烧产品尤其显著,进而认为此类“不典型的釉下彩”也应为高温一次烧成的釉上彩制品。他还指出唐青花也存在类似的不典型性,与元青花有显著不同,一些学者认为它可能是釉上彩而非釉下青花。
为检验光学显微观察所获认识,张兴国与北大崔剑锋老师团队合作,通过显微观察、荧光光谱仪分析胎釉主成分、扫描电镜观察微区形貌和成分分析,得出了更准确的判断,认定一件青釉褐绿彩精细彩绘标本使用了釉上彩工艺,质疑了此前关于此类精细彩绘是釉下彩的主流认识。在崔老师团队的测试之后,邱玥继续做了一些检测工作。其中一件青釉褐绿彩写意纹残片值得注意,这种写意纹饰常见于乳浊白釉制品上,也见于青釉制品之上,这件标本的绿彩明显浮在釉上,在下面有一层青釉,暗示此类青釉褐绿彩与白釉褐绿彩在施彩工艺流程上并无区别,都是先施釉后加彩。此外,邱玥检测了长沙窑样品的烧成温度,结果表明精细褐彩标本是在1200度以下烧制的,所以基本保存了彩绘工艺的原始状态,有大量未融褐彩颗粒分布在釉层表面,这与釉下彩有明显差异。上海的熊樱菲老师进行了有关褐釉彩、红釉彩和铜红釉的模拟实验,且对唐青花进行了观察,还研究了其他窑口,如瓯窑的褐斑彩,均得出了釉上彩的结论。在景德镇也有研究者进行了青花瓷的模拟实验,认为唐青花更接近于釉上彩的效果。李建毛老师团队的仿烧实验呈现了不同的观点。他们认为根据彩绘颜料在釉中的显微特征和元素分布,很难反映出彩绘的施加顺序是釉上还是釉下。张兴国对比分析了实验试片与长沙窑釉彩检测数据,认为这种现象可能与二者配方工艺的显著区别有关。
综合目前的研究来看,张兴国倾向于认为长沙窑彩瓷主要采用高温釉上彩工艺,目前还没有公开报道经过科学检测可确认的典型釉下彩标本。他计划进行更多工作,包括与高校科研院所、铜官陶瓷工艺大师联合开展仿烧实验,以进一步探明并解析长沙窑彩釉工艺的细微特征,并寻找最佳的仿烧方案,助力铜官当代陶瓷产业的发展。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邱玥老师的报告为《长沙窑科技检测》。这项工作主要包括对陶瓷的显微结构、元素分布、成分特征和烧成温度的研究。首先,团队对不同类型的长沙窑样品进行了多种方法的检测,包括光学显微观察、扫描电镜分析、能谱分析、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和X射线衍射分析。结果显示,长沙窑彩瓷截面呈色元素的分布规律符合釉上彩的特征。呈色颗粒主要都集中在釉层中上部,样品断面的成分序列分析表明呈色元素含量变化基本都是由釉面至胎体递减,证实了样品的釉上彩工艺。检测过程中,没有典型的釉下彩工艺样品被发现。通过岳州窑青瓷样品与长沙窑青瓷样品的对比研究发现,岳州窑青瓷与长沙窑青瓷的胎、釉组分总体可分,也有少部分的重叠。整体来说,长沙窑和岳州窑两个窑口的烧制工艺应该是相接近的,说明两个窑口之间存在技术交流的相互影响。同时,X射线衍射分析表明长沙窑瓷器胎体的主要物相组成是石英、三氧化二铝和三氧化二铁等天然矿物。通过热膨胀法,邱玥测定了不同类型样品的烧成温度,发现青釉和白釉样品烧成温度较高,约1230℃。而素烧样品的烧成温度较低,约1120℃。本次检测的多件长沙窑瓷器的烧成温度在1120℃到1260℃之间。邱玥提到,样品数量有限,具有一定局限性,他们计划在后续工作中测试更多不同类型的样品,以进一步了解长沙窑的烧制工艺。
法国图卢兹应用科学院材料学院沈柏霖博士的报告为《关于长沙瓷器釉彩中金属及其氧化物的结构与性能研究》。为了研究长沙窑釉彩工艺,他们以近40个样品为基础,将它们分为三大类:裸胎无釉褐彩、褐绿点彩和精细绘画的红绿彩。通过对这些样品的成分和配方分析,他们推断出不同类型褐彩的可能成分和制作方法,包括矿物原料与助熔剂的变化。沈柏霖进一步探讨了精细绘画的褐彩。根据XRF(X射线荧光光谱法)的结果,这种褐彩在成分上更接近点彩,但沈柏霖更倾向于这种绘画使用的是单一的铁矿颜料。这些褐绿精细彩绘在胎釉结合部形成大量质密的钙长石晶体层,在这里面发现了两种比较重要的晶体,其中一个是四氧化三铁的镁的替代物,另外在一些样品中发现了二硫化亚铁,这在长沙窑的瓷器制作过程中不太可能出现。沈柏霖提到,通过讨论和推测,这可能是因为钙长石的交叉交错形成一个相对质密的空间,让黄铁矿得以保存。这也引发了黄铁矿是否曾被用作长沙窑褐彩原料的问题,以及是否可以作为长沙窑釉下彩工艺存在证明的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