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6月27-29日,“纪念草鞋山遗址考古发掘50周年”学术研讨会暨中国考古学会新石器时代考古专业委员会年会在苏州举行,会议期间,举办方组织与会人员考察了草鞋山遗址考古发掘工地及在建的草鞋山考古遗址公园,我有幸全程参与。会后,6月30日至7月4日,我又与尹检顺老师一起趁机对长江下游地区部分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发掘工地进行了调研。
具体行程如下:6月30日上午到苏州博物馆看了草鞋山等部分苏州地区史前遗址出土的文物标本,下午自苏州搭高铁至常州;7月1日考察常州市天宁区寺墩遗址和金坛区三星村遗址考古工地,以及金坛区博物馆,晚上赶到南京; 2日上午匆忙看了一遍南京博物院通史陈列后,赶往高淳区薛城遗址考察学习,路过溧水时还参观了一处正在发掘的土墩墓考古工地现场,傍晚自薛城遗址赶回南京,乘高铁至安徽省马鞍山市;3日上午到凌家滩遗址,参观在建的凌家滩考古遗址公园,考古工作站与文物标本库房,下午至芜湖市繁昌区博物馆观摩繁昌缪墩遗址出土文物标本,晚上赶至合肥;4日上午参观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标本陈列室,中午看了安徽博物院通史陈列,之后至合肥高铁站,乘高铁返回长沙,结束本次调研行程。
本次调研行程最核心的是对草鞋山、寺墩、三星村、薛城和凌家滩等5处长江下游地区代表性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工地的参观学习。
草鞋山遗址位于苏州工业园区,是太湖西岸的一处中心性聚落。其文化堆积时代跨度从6000余年前的马家浜文化经崧泽、良渚一直到春秋时期的吴越文化,原生文化堆积厚度超过10米,被誉为"江南史前文化标尺"。这个遗址目前正在进行考古发掘的区域,上部文化层已因现代人们取土烧砖而损毁消失,探方内主要为下部的马家浜文化与少量崧泽文化地层,但也有4米左右的厚度。而发掘区附近一座高达7米的孤峭小土丘,据现场领队告知,那就是遗址原本的高度,整个土丘都是由良渚至崧泽时期的文化层构成。由此可以想像完整状态10余米高文化堆积剖面的壮观与震憾。但草鞋山遗址最有名的还是其马家浜文化水稻田遗迹,记得我刚参加工作不久,当时顾海滨所长曾发给我一些草鞋山水稻田遗迹的照片,让我在田野工作过程中留意类似迹象,这次在遗址公园中看到了复原的遗迹场景,一个个仅有数平米大小的坦底浅坑,即为当时的稻田,其间又有一些较深的储水坑。整体与城头山汤家岗文化至大溪文化早期的稻田系统相类,但城头山单块稻田面积要大些,田间有土埂遗迹,且田边储水坑有集水沟相连接,这些在草鞋山稻田系统中未见。

图一 草鞋山遗址田野发掘现场

图二 草鞋山遗址稻田遗迹场景复原
位于常州天宁区的寺墩遗址和位于常州金坛区的三星村遗址皆为太湖西北部的新石器时代中心聚落。寺墩遗址面积达一百五十万平方米,文化堆积以崧泽和良渚为主。三星村遗址文化堆积的时代要早些,以马家浜文化晚期至崧泽早期为主。前往遗址参观的前一天夜里当地狂风暴雨,两个遗址发掘现场皆遭水淹,所以未能看到探方内的文化堆积情况,但两个工地皆在遗址附近建有工作站,内设库房、陈列室与整理间等,出土遗物标本陈列有序,得以对最新出土遗物进行观摩学习。寺墩遗址陈列室内见到一批保存良好的良渚文化彩陶,十分惊艳!三星村遗址印象最深的是其骨质遗存的数量之多与工艺之精致,另外其墓葬中人骨保存情况极好,发掘者已从随葬器物与人骨相对位置关系中提取到一批当时先民们葬仪方面的信息。

图三 暴雨后的寺墩遗址发掘区

图四 寺墩遗址考古工作站

图五 三星村遗址考古工作站整理间观摩出土标本

图六 三星村遗址上世九十年代出土刻纹骨版(摄于金坛博物馆)
薛城遗址位于南京市高淳区,文化堆积时代从距今六千余年至五千余年,跨度相当于我们洞庭湖地区汤家岗文化至大溪文化时期。这个遗址现在是南京师范大学田野考古实习基地。该遗址近几年的田野发掘揭示出了南京地区已发现的规模最大的史前墓地,更引人注目的是墓地中还揭示出一处“龙形”蚬壳堆塑遗迹,十分罕见。薛城遗址今年的田野发掘要到9月份才会启动,所以我们这次并未看到田野现场,南师大徐峰老师带我们查看了遗址周边地貌环境,介绍他对该遗址兴衰与当地水文关系的看法,以及该遗址沟通安徽凌家滩文化区、宁镇地区北阴阳营文化区和环太湖史前文化区的独特地理位置与遗址出土遗物所呈现出的多元文化面貌,让人收益匪浅。当天进入遗址本体时,狂风暴雨突至,当地大范围停电,我们不得已以手机所带电灯照明,参观了其田野考古工作基地与以往出土文物标本陈列,成为本次调研行程中记忆深刻的另类体验。

图七 参观薛城遗址标本陈列

图八 薛城遗址墓地中所见“龙形”蚬壳堆塑遗迹(转引自“文博中国”网络公号)
对凌家滩遗址我可谓慕名与向往已久,这次终于得以进入遗址现场。该遗址是巢湖流域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中心聚落,文化堆积时代跨度在距今5800至5300年前后。该遗址早些年间因其墓地、大墓和大墓中出土的玉人、玉龙、玉鹰、玉龟、玉刻版等蜚声海内外,近些年又在墓地所在祭祀区附近发掘到包含有大量玉石器的祭祀坑,在居址区范围内发现数千平方米的红烧土堆积等。7月3日上午,在建的凌家滩遗址公园内,领队张小雷先生带我们看了墓地、祭祀遗迹、外壕、内壕以及大型红烧土堆积现场,并介绍了遗址周边相关调勘发现,使我终于对凌家滩遗址的聚落布局情况有了一个真切的认知。然后又到遗址边上由粮站改造而成的考古工作站内,仔细观摩了遗址出土的遗物标本,对该遗址的文化内涵也有了一个感性认识,一个最深刻的感受是对其玉、石器产业发达程度的震撼。

图九 参观凌家滩遗址墓地原址复原场景

图十 凌家滩遗址考古工作站库房观摩出土标本
这次因草鞋山会议而趁机对长江下游几处重要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工地的调研,虽然行程匆匆,而且适逢雨季,各工地田野发掘都处于暂停状态,未能看到正在进行中的田野发掘现场,但整体上还是很好的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使以往只在考古报告与论文中看到的文字描述有了现实的感性认知基础。这将有助于我们考古工作整体水平的提升,也必将促进我们在长江流域史前文明进程、考古学文化交流、中下游地区文明模式的异同等方面的研究与认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