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群英会N.016|孙瀚龙:稻作万年,农业文明起源的“密码”是什么?
2023年5月25日 信息来源: 目前浏览:1504次


编者按:本期邀请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馆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考古系在读博士研究生孙瀚龙先生,探讨长江中下游地区史前稻作遗存的发现以及稻作农业起源的相关问题。



孙瀚龙,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馆员,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考古系在读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对浙江境内的上山文化、跨湖桥文化和河姆渡文化有较深入研究。编著《浦江上山》《上山文化:发现与记述》等考古报告和图录,合著《浙江史前陶器》,单独发表《浙江浦江上山遗址陶器类型学研究及相关问题》《崧泽、良渚文化陶缸再研究——以出土情境的分析为中心》等十余篇论文,译文《偃师商城的仪式宴飨与权力获得》和译作《书写者、武士和国王》。


考古邦:感谢您接受“考古邦”的采访,去年浙江、湖南和江西共同启动了“长江中下游早期稻作农业社会的形成研究”项目,我们知道在湖南玉蟾岩遗址、江西仙人洞和吊桶环遗址都发现过万年前的水稻遗存,浙江上山遗址也出土了万年前的炭化稻米,您如何看待洞穴遗址和旷野遗址中均出现了早期栽培稻遗存的现象?

孙瀚龙:这个问题的核心在于我们如何思考稻作农业的起源。就目前的考古发现来看,一万年前我们在湖南玉蟾岩遗址、江西仙人洞遗址和吊桶环遗址,都发现了具有驯化特征的古稻遗存,在上山文化众多遗址中也普遍发现过炭化稻米、植硅体和小穗轴等栽培稻遗存。

首先,洞穴遗址和旷野遗址的特殊性并不仅仅在于遗址本身的差异,发现这样的稻作遗存,应该从人们如何进行食物生产的角度去认识。从形态上来说,这些材料或证据并不处于同一个时间维度,前两者属于洞穴遗址,后者属于旷野遗址,这就涉及到遗址的背景。我们暂且不论是洞穴遗址在时间上偏早,还是旷野遗址在时间上偏晚,又或是人类的生存空间是否存在从洞穴走向旷野的过程,但至少我们可以看出几个特殊性。一个是旧新石器过渡阶段的古人类对于稻的利用,以及人们将稻作为食物资源开发的这种经济行为,在很早就有了基础。先民们种植野生稻、驯化野生稻,直到上山文化阶段发现具有驯化特征明显的栽培稻,这期间存在一个持之以恒和反复尝试的过程,以至于最后我们在以上山文化为代表的旷野遗址群中发现了很多早期栽培稻遗存的现象。这样的现象说明农业是一个连续发展的过程,很有可能在更早的洞穴阶段,人们对稻的利用就已经开始,只不过我们在旷野遗址中找到了有更加丰富和完整的证据。


道县玉蟾岩遗址


上山遗址


其次,我认为还应在定居的背景下考虑二者的差别。为什么洞穴和旷野显得那么重要,主要在于我们如何去理解“稻作”,或是如何理解稻被持续利用以及成熟发展,这就涉及到农业和定居的问题。在长江中下游万年以来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农业和定居是紧密相连的,定居在很大程度上对于稻作农业的发展有推动作用。我们可以想象,在洞穴遗址中发现的稻谷,是人类从某一地点采集到的野生稻,而后带回洞穴,那么这样的行为可能具有一定的偶然性。包括我们看到的玉蟾岩、仙人洞、吊桶环等遗址中,发现的稻遗存数量都比较少,水稻遗存的年代是不是能够对应洞穴最早的年代,我们还无法下定论。但是在旷野遗址中,我们发现的稻作遗存普遍已经剥离了偶然性,在人们有意识进行干预的情况下,定居的背景就显得格外重要。


玉蟾岩遗址发现的水稻遗存


上山遗址出土的炭化稻谷


考古邦:我们讨论稻作农业起源地时,长江中下游地区是核心区域。距今9000-8000年间,湖南澧县彭头山、八十垱遗址和浙江上山文化的二十余处遗址及后续的跨湖桥遗址中都发现了大量的稻谷和稻米遗存,您认为这些遗存的发现对于认识稻作农业的起源研究有哪些影响?

孙瀚龙:长江中下游作为稻作农业起源探讨的对象,是无法避开的区域,不论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一批学者们提出的观点,还是我们现在通过考古发现的新证据,基本上都能得出一致的结论——长江中下游地区是中国,也是世界最早的稻作农业起源地。我们也关注到部分学者对于不同地区稻作农业起源年代早晚的问题有争论,但我更感兴趣的是这些遗存能够共同出现,其中更深层次的原因以及它们的不同特征、背景或演进机制等问题。我纠结的点不是在于谁更早或更晚出现,而是长江中下游各个地区在各自发展中所具有的特殊性和各自所走的道路。

就长江中游而言,我们可以看到旧石器时代晚期到新石器时代过渡阶段,澧阳平原发现了较多的石器地点和人类活动的证据,同时期在长江下游浙江地区发现的遗存却比较少。农业在各自地区产生的背景到底是什么样的?一方面可以说是我们在工作上缺少发现,但更深层次的原因可能是还没有深入、完善的进行梳理。如果以人口的压力或是自然环境的转变等方面来讨论农业起源,我相信长江中下游地区应该有各自的特征或者各自起源机制上的特殊性。这也是为什么在澧阳平原的腹地,特别是从山路走向平原的地带能发现如此丰富的旧新石器时代过渡阶段的遗存。如彭头山、八十垱等遗址的出现,很好的串联起了旧新石器时代过渡阶段的空白,我们能够根据这条线索溯源农业产生的基础。


澧阳平原遗址略图


与长江中游进行对比,长江下游地区目前对农业的发现处于上山文化发展起来以后,农业逐渐走向成熟甚至有了一系列相对充分证据的阶段。在此之前,长江下游地区还未曾有过发现。这就刺激我们去寻找长江下游地区特别是钱塘江流域旧新石器过渡阶段的遗存是什么样的状态和性质,另一方面也刺激我们跟长江中游进行横向比较。从时空、地区、跨区域地比较,对稻作农业起源的认识不局限于发现年代的早晚和规模,而是我们在农业起源的进程中锚定各个地区相对清晰的历史坐标点,围绕这些历史锚点我们可以向前、向后更加深入地讨论农业起源的背景机制。


钱塘江流域上山文化遗址分布图

主办单位: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地址:湖南省长沙市东风2村巷18号 邮箱:hnkgs0731@126.com  湘ICP备0810401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