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3月23至26日,由国家文物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中华全国总工会主办的2022年全国行业职业技能竞赛——全国文物行业职业技能大赛在山西太原举行,大赛设木作文物修复师、泥瓦作文物修复师、陶瓷文物修复师、壁画彩塑文物修复师、金属文物修复师及考古探掘工六个项目,每个项目均设置理论考核和实际操作两个环节。来自全国27个省(区、市)的219名选手同台竞技,展现文物修复和考古探掘技术。
本次大赛以“保护文化遗产 弘扬工匠精神”为主题,旨在考察参赛选手的理论知识水平和技能水平。大赛不仅激发了广大文物工作者学习技能、提升技能的积极性,还引导全社会关注文物技能,让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在文物行业蔚然成风。本次大赛也是迄今为止文物行业参与范围最广、参赛人数最多的职业技能竞赛(图一),对于推动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图一 金属、陶瓷文物修复师比赛现场
作为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选派代表,我和严志平万分荣幸,心情振奋,斗志昂扬。以最佳的精神面貌,分别参加了金属文物修复师和陶瓷文物修复师项目的竞赛。
金属文物修复师项目是首次开设的新项目,选择了一批鼎、豆、甗、觚、甬钟、壶等具有典型病害的文物用于实操,营造出了一个更为真实的工作场景。实操比赛的内容采取盲盒跟抽签的形式决定,每位参赛选手都需要根据自己抽到文物的病害情况,量体裁衣,制定科学合理的修复方案,并在14个小时内完成方案编制、保护修复和档案记录。
我抽中的是一件战国铜甗(图二),该铜甗硬结物和锈蚀较多,残缺面积大,口沿、腹部及五块碎片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变形(图三)。修复要求是:“清洗除锈、矫形、粘接或焊接、补配修整、全色做旧。”这对于一位在南方地区工作的修复师来说,既有优势,也有不小的挑战。优势在于清洗除锈的环节,清洗除锈是文物修复中唯一一个做减法且完全不可逆的过程,十分考验修复师对“最小干预”这一原则的理解和把控能力。此件战国铜甗硬结物和锈蚀的状态,是较为典型的考古出土器物的状态。而常年对考古出土金属文物的清洗除锈工作所积累下来的经验,使我能快速准确的在不损伤文物特征的情况下,去除硬结物的同时,有针对性的保留文物上的埋藏环境、考古、历史、文化、技术等信息以及蓝铜矿、孔雀石等结构致密、对文物本体有保护作用的锈蚀产物(图四)。

图二 铜甗 修复前

图三 铜甗 变形部位细节

图四 清洗除锈前后对比
挑战在于清洗除锈后的矫形环节。受气候条件、土壤环境的影响,南方尤其是湖南地区出土的金属文物,大都矿化严重,要么不存在变形,要么是变形了胎质较弱无法矫形,能矫形的器物少之又少,因而矫形的实操经验较少。在比赛过程中对铜甗矫形时,为规避变形部位受力断裂的风险,本着“不对文物本体造成新损伤”的原则,未敢大刀阔斧,只能一边用热风枪加热,一边借助G钳和F钳,使用扭压和顶撑法,对变形部位施加反向力,一点一点的使其反向复原(图五)。在耗费近六个小时克服了矫形的困难后,又对铜甗的残缺部位进行了粘接、补配修整和全色做旧(图六)及最后的档案记录,终于在比赛结束前半个小时,根据要求完成了铜甗的保护修复工作。

图五 铜甗 矫形后

图六 全色做旧
此次大赛,不仅仅是理论知识、专业能力、技术水平的比拼,更是对心理素质、临场发挥和随机应变能力的考验,同时也为选手们提供了一个宝贵而又广阔的学习交流平台。我有幸参加此次比赛,开拓了视野,增长了见识,在切磋过程中,对自己的不足之处有了较为清醒的认知,明确了努力的方向和奋斗的目标,也和同行建立了深厚友谊。比赛虽然已经结束,但前进的步伐永远不能停止。我将以此次比赛为契机,努力学习,取长补短,苦练手艺,不断提升专业技能水平。在今后的保护修复工作中,严格要求自己,怀揣敬畏,守护匠心,脚踏实地,更好地让文物活起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