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官田遗址位于湖南省张家界市桑植县澧源镇朱家坪村,地处郁水河西岸一处较为宽阔的台地,面积约75000平方米,地理坐标东经110°12′56.9″、北纬29°25′26.7″,海拔358米。2015年首次发掘550平方米,发现该遗址存在汉晋时期的生铁铸造活动。2020~2022年,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四川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张家界市考古研究与文物保护中心、桑植县考古研究与文物保护中心对官田遗址再次进行考古发掘,揭露面积3500平方米。

图一 官田遗址全貌

图二 2020~2022年发掘区平面图
本次发掘进一步明确官田遗址是以生铁为原料,集熔铁、铸造、退火、锻造、精炼等工艺技术为一体,并兼营铸铜的多金属生产作坊,为目前南方地区已知规模最大的汉晋时期铸铁遗址,特别是本次发现的各类形态独特、功能较为明确的加工炉,具有显著地方特色,填补了古代铁器生产、加工等研究的多项空白。

图三 作坊区

图四 作坊区
官田遗址两次发掘共清理灰坑251个、灰沟124条、房址17座,灰坑中可确定熔铁炉、锻铁炉、藏铁坑、储料坑以及部分长方形加工炉等。灰沟数量较多,部分呈方形或长方形围沟状。房址以圆形窝棚式为主,另有长方形基槽式和圆形浅地穴式。根据加工炉、房址、围沟之间的遗迹配套关系,可以确定部分遗迹组合为封闭式或半封闭式小作坊单元。本次发掘的遗迹大部分都沿河流呈东北—西南方向,各种加工炉遗迹靠近河流区域,在距离河流较远的地方发现瓦当等建筑构件,或存在生产管理区域。

图五 H30

图六 H37

图七 H55

图八 H244

图九 H94、G57
在发掘的遗迹中,H72、F5、G74三者组成一个较明确的铸铁加工单元。H72为一熔铁炉遗迹,位于作坊中部,平面呈圆形,在炉底中心部位有散落炉砖及大量炭屑。围绕H72一圈有F5的5个柱洞,为与熔铁炉配套的炉棚。G74是环绕F5的长方形围沟设施,西南侧有门道遗迹,围沟内堆填有密集破碎陶范。H244为锻铁炉遗迹,平面呈“U”字长条形,炉壁烧结,炉内有大量的烧土颗粒和炭屑。H37为长方形地穴加工炉,形制规整,炉壁烧结,在其一侧有4个鼓风口。上部石板可见垒砌迹象,炉内有倒塌石块、石板堆积,底部有厚约10厘米炭屑。推测这类遗迹是退火脱碳炉。
图十熔铁加工单元G74、F5与H72
出土的遗物类型包括陶、瓷、铁、铜、琉璃等。陶瓷器包括罐、缸、盆、钵、碗、碟等器型,其中青瓷器胎体细腻,口沿刮釉,应为岳州窑产品。铁器数量较多,有锸、斧、凿等生产工具,以及刀、釜、带钩等生活用具,大部分为中原铁器形制。与冶金生产相关的遗物有铸范、坩埚、棒状型材、粗铜块、炉渣、炉砖、铁屑、陶权等。经检测,炉渣和坩埚上的附着物应与熔铁或精炼有关;铁器的材质包括白口铁、灰口铁、铸铁脱碳钢、熟铁以及疑似炒钢等不同种类。

图十一 陶瓷器

图十二 铁器一

图十三 铁器二

图十四 铜器、冶炼遗物及石器

图十五 石璜范
针对官田冶金遗址的性质,我们探索出一种“四元一体、同步推进”的发掘理念,即“边发掘、边检测、边探讨、边实验”。第一时间开展现场和实验室检测,定期与专家线上线下探讨,并进行了铸造、锻打、退火等模拟实验。这些工作为分析遗迹的功能结构提供了重要参考,也更进一步加深了对冶金生产操作流程的理解。
中国的生铁及生铁制钢技术是古代社会长久繁荣的经济与技术基础之一,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官田遗址作为目前汉晋时期南方地区的最大铸铁遗址,是这一区域大型基层聚落铁器生产作坊的典型代表。此次发现的加工炉数量众多、类型齐全,共同构成了完整的铁器生产加工链条,特别是长方形地穴炉为全国首次发现,具有显著地方特色。该遗址的发掘不仅解决了汉晋时期武陵山区铁器制造业的技术、作坊布局、产品类型等具体的考古学问题,也为中国古代铁器铸造和加工技术的研究提供了宝贵新资料。官田遗址的发掘对研究古代钢铁技术从中原向地方的传播、少数民族地区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央与地方的政治关系以及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演进同样具有重要的价值。

图十六 项目负责人工作照

图十七 工作场景一

图十八 工作场景二

图十九 工作场景三

图二十 模拟实验一

图二十一 模拟实验二

图二十二 专家考察工地

图二十三 专家考察工地

图二十四 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