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牍是中国在纸张发明前中华文明的一个重要文字载体,《说文解字》中释:“简从竹,间声;牍,书版也,从片,卖声”,都说明了将文字写在竹片上或木片上方可称之为简或牍。简牍因记载内容不同而尺寸不同,因尺寸不同所使用场合也不同。用以记载律令的“二尺四寸之律”“三尺法”等,如居延汉简(残)有长达三尺;二尺长者称之为“檄”,古代军队下命令一般就写在檄上;皇帝诏书则是一尺一寸,称之“尺一之诏”;尺寸较小的简牍如六寸简,一般用作算筹或传符;尺寸更小的称之为“笺”一般在简上用作注释;被称作“检”的简牍则是用在古代文书信件上,“楬”作用相当于现在标签类的简牍,一般用于随葬品明细上;“符”古代用于通过特定关口的凭证,有竹符,木符,竹符也可称“卷”。
发掘出土的简牍所记载的内容一般反映当时社会制度,经济状况,法典,以及基层百姓日常等,是史学研究极为重要的资料。2003年12月在郴州苏仙桥遗址出土了140枚三国吴简,简牍形式包含简牍、封简和不规则木料;简牍长约23-25厘米,宽1.4-2.1厘米,多数简牍残段,削衣碎片占半;内容包含簿籍、书信(文书)、记事(记年、习字)等;簿籍类简牍记载多为钱、米的数量登记及牲畜价值记录。如40号简牍记“男子黄孔米六百八十六斛八斗六升为钱七百九十六万”,可知当时米每斛值约一万一千五百九十钱。记事类简牍记载内容主要反映当时基层百姓或吏员为摆脱政府繁重的租赋和劳役而逃亡。简牍文字特征为较成熟的楷书和行书,笔画灵动,布局合理,极具匠心。三国吴简的发现对了解郴州的历史提供了极难得的资料。
两个月后,在郴州苏仙桥遗址又出土了909枚晋简,材质多为木质,仅有两枚竹质简,简牍长24厘米,宽约2.2-4.1厘米,厚约0.2-0.3厘米;简牍有明显的两道编绳痕迹,记载内容有明确的纪年以及当时县城的规模和吏员设置,数量登记,县城周长,城墙高度,政府建筑物登记,包括官署、邮亭、乡庙,诏书政令等,郴州晋简是研究晋代郴州历史极为重要的文献资料。
简牍文物所记载内容一般都是保持着书写时的状态且内容涉及广,为现有古书所未载,较文献资料丰富,是史学研究尤为珍贵的资料。因此简牍文物内容提取或称信息采集极为重要。郴州晋简和三国吴简目前已全部完成脱色脱水以及相关数据采集等系列保护工作,后期的资料整理工作也在稳步进行中,现藏于相对完善的铜官窑库房,此次进行的红外扫描是对之前采集数据的补充;简牍文物进行信息采集前先和库房管理人员沟通好,再从库房借出并填好文物借出登记表,核对文物信息和数量,再将简牍文物转移至指定的文物信息采集处。
简牍文物存放于囊匣里,每一个囊匣装六枚简牍,每一枚简牍都有独立的包装盒;将简牍从包装盒里取出(图一),依顺序从前往后,放在扫描设备的扫描区域进行红外扫描信息采集(图二),信息采集结束后应对每一枚简牍进行相应的编辑出土序号(图三),简牍信息采集完后按原有顺序将简牍放回对应出土序号的包装盒里,包装好后放回对应编号的囊匣里(图四);简牍信息采集需全程配戴手套,包装好的简牍还应将包装盒擦拭干净再放入囊匣。简牍信息采集工作遵循当天借当天还,同样的在库房管理人员的核查简牍无误后,填好文物归还表并双方签字后再放入库房相应的储存柜。

图一 取出简牍

图二 放在扫描设备上的简牍

图三 编辑简牍出土序号

图四 简牍包装
文物保护无小事,此次郴州简牍的红外扫描信息采集工作不但完善和推进了简牍的后期整理工作,同时也为以后的出土简牍保护做了更好的准备;加强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新时代文物保护工作者应坚持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进一步提高文物保护科技水平,尽全力将文物保护工作做到更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