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迹可循——青铜器的工艺痕迹
2022年11月18日 信息来源:丁洁 目前浏览:5516次


青铜器在我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从夏文化时期到春秋战国时期以青铜作为主要金属用具的历程长达 1500 多年。作为古代手工制品,青铜器凝聚了古人的智慧、艺术、技艺于一身,虽年代久远,但留在青铜器表面的不只是形制、纹饰、锈蚀等基本表征,还有大量的铸造与制作信息。采用了某种范铸工艺,就会在青铜器上留下某种特定的范铸痕迹,虽然古人竭尽全力避免留痕,但依旧受限于当时工艺水平,留下了许多特征。制造痕迹有很多种,主要分为铸造痕迹和铸造结束后的加工痕迹两类。

一、范线

范线的出现是使用分范法制作青铜器的必然结果,通常在浇铸完成后,打开陶范在器底和侧面均有明显的范铸痕迹,在制作后期需要打磨抛光,以铜鼎为例,侧面的陶范以三足为每块范的分范处(图一),三块陶范主要表现器物的形状及纹饰,器物底部有三角形的腹外芯,腹外芯与侧面的三块陶范相合之处就是该器物底部的三角形披缝的所处位置(图二),三角形披缝的形成原因是在浇铸过程中铜液浸入范的分型面(即范与范之间的缝隙)。铜剑的范线则出现在剑柄侧边(图三),浇口通常呈现橄榄形(图四),浇口的两端正好与剑柄侧边范线相接,因为这是分型线也是合范的结合部位,高温下铜液的浸入是“无孔不入”的,这造成了范线的形状通常来说不是一条规整的直线。


图一 西周 铜鼎 足部范线


图二 西周 铜鼎底部披缝


图三 战国 铜剑 范线、浇口示意图


图四 战国 铜剑 橄榄形浇口


二、垫片

古代青铜器的铸造工艺,大多采用的是范铸法,即用泥料在陶模上制范。一般实心的铜器如剑、簇等只使用外范即可制成,空心的青铜壶、簋、铜敦(图五)及一些薄壁容器,需采用内范和外范装配起来才能铸成,内、外范之间的间隙,就是器物的壁厚。图六、图七分别为西汉时期的青铜壶、青铜钫,可以看到,暴露在其表面上的垫片比比皆是,这些垫片呈方形。由于垫片与所浇铸器物的铜液之间的合金比例不一致,因此生出的锈色也不完全一样。古人为了有效地控制青铜器的壁厚,防止泥芯偏移,发明了在外范上安置铜质垫片的工艺。

对于一些器壁比较厚的器物,肉眼无法识别的垫片,一般通过科技手段可以发现垫片的痕迹。使用垫片的铜器一般体量较大,小件器物大多不见使用垫片,如果铜水流经垫片时温度较低,垫片与器身的结合度就会比较差,因此垫片有可能从器身上脱落(图八)。


图五 战国 铜敦 垫片示意图


图六 西汉 青铜壶 垫片示意图


图七 西汉 青铜钫壶 垫片示意图


图八 商代晚期 兽面纹青铜贯耳壶 垫片脱落


三、芯撑

对于泥芯与外范的定位,通常使用芯撑的方式,所谓芯撑是指在铸型中用于范与芯之间定位、保持壁厚的凸起物。

我们经常可以观察到铜壶的圈足上、铜觚上分布着方形孔洞或十字形孔洞,这种孔洞就是泥芯撑的遗痕(图九、图十),是在泥芯上设置的与器物壁厚相等的十字形或方形块状凸起,经浇铸后形成的。这一技术出现的起因,当是为了解决铸型装配时保持范和芯间距的技术性难题。大部分时候,泥芯撑设置的位置对应于分型线,这又有助于解决范块之间定位和配合的问题。


图九 商代晚期 兽面纹青铜贯耳壶 芯撑孔


图十 商代 青铜觚 十字形芯撑孔


四、打磨

一件精致青铜器成品的制成离不开反复精细的清理和精整等铸后加工工作,打磨作为铸后加工的一个重要环节,打磨内容包括青铜器铸造后留在铜器上的范线、模外范内涂层的涂刷痕迹等铸造工艺痕迹,以及因铸造缺陷而产生的坑洼不平等影响铜器美观的痕迹。打磨后的青铜器会在器表留下深浅不一的划痕(图十一、图十二、图十三),但打磨不是青铜器生产的最后一道工艺,铜器上的打磨痕迹可能会被之后更精细的打磨或抛光工艺去掉,因此我们在大多数制作精美的青铜器上都看不到明显的打磨痕迹。


图十一 西汉 铜釜 铺首打磨痕迹


图十二 西汉 铜壶 范线打磨痕迹


图十三 战国 铜剑 双箍处打磨痕迹


五、补铸

补铸工艺,意在修补残损的青铜器,是一种补漏的工艺。现有资料显示,补铸痕迹主要出现在商代,铸造工艺还未完全成熟的阶段,在合范阴干焙烧浇铸这个步骤中浇铸铜水时,如果范腔内有气泡或其他原因导致铜液浇铸不完全,就会在铜水未到之处形成铸缺。对于比较大面积的铸缺,古人会对器物二次浇筑来进行补救。补铸的部位一般比较明显,补铸的铜水仅起到一个堵漏的作用,不会有纹饰,外观看上去也比较粗糙(图十四、图十五)。


图十四 战国楚式铜鼎 补铸痕迹


图十五 夏代晚期 铜斝 补铸痕迹


六、分铸痕迹

分铸痕迹是青铜器采用分铸法铸造时遗留下来的痕迹,所谓分铸法是指青铜器物的主体与其附件,如耳、鋬、足柱等分开铸造或一件青铜器整体经先后两次以上铸造而成的一种铸造工艺。它是对整体造型较为复杂,某些构件不能联体制范或为减少整体制范的块数,以降低浇铸时范块错位所采取的一种制作方法。

青铜器上立体的附饰,能活动而不能取下来的提梁(图十六)把盖子连接在器上的链接(图十七)等,都是采用分铸法铸成的。下图的青铜壶就是采用的分铸法,青铜壶两侧的铺首衔环是事先铸造好再与壶身结合在一起的(图十八),通常采用分铸法铸造的铜器,在配件与器身的连接处会留有一些痕迹(图十九)。


图十六  西汉 铜提梁壶  提梁分铸


图十七 西汉 铜鼎 铜链分铸


图十八 西汉 铜壶 分铸痕迹


图十九 西汉 铜匜 分铸痕迹


珍贵的青铜器文物揭示了我国古代匠人高超的青铜器冶炼、铸造技术,反映了历史的沧桑巨变。以上这些工艺痕迹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先民们的技术成就,作为文物保护工作者,我们可通过现有的科学技术手段,结合文献资料,充分的了解文物的组织结构、材料组成,铸造方法、工艺特征、腐蚀产物类型等详尽资料,最大限度地保留文物的历史信息,在一定条件下使保持文物整体的稳定性,进而充分发挥文物的历史、艺术和科学研究等方面的价值。


参考文献:

[1]董子俊编《范铸工艺》,北京艺术与科学电子出版社,2016。

[2]董亚巍《商代晚期圆形鼎的范铸模拟实验研究》,《四川文物》2010 年 5 期。

[3]华觉明《商周青铜礼器铸后加工的探讨》,《自然科学史研究》2 0 0 7 年第3 期。

[4]高守雷,范金辉《试论中国商周时期青铜器的铸造技术》铸造,2016,65(11),1111-1114。

主办单位: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地址:湖南省长沙市东风2村巷18号 邮箱:hnkgs0731@126.com  湘ICP备0810401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