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市博物馆馆藏青铜文物的保护修复
2022年11月9日 信息来源:易新博 目前浏览:3665次


2019年-2022年,我院依据湖南省文物局关于株洲市博物馆馆藏青铜文物保护修复项目的批复(湘文物博〔2018〕74号),遵照《株洲市博物馆馆藏青铜文物保护修复方案》的要求,完成了株洲市博物馆馆藏90件(套)青铜文物的保护修复工作(其中二级文物1件,三级文物21件,重要出土文物49件,一般文物19件)。

这批器物年代跨度大,上承商周,下至明清;来源不一,或考古出土,或民间捐赠,或四方征集;保存状况各异,病害多样。有的受墓室坍塌挤压变形,有的存在严重的断裂和残缺,有的因保存不当,滋生各类锈蚀及硬结物,遮挡精美纹饰,影响展示效果,文物承载的历史信息面临丢失风险,不少还存在有害锈。另外,这批病害状况不一的青铜文物长期存放在一起,受到酸、碱、盐和其他微量元素的侵蚀,病害日益加剧,交叉感染。部分器物出土后虽经历过502、白乳胶、石膏、瓦楞纸等材料的简易修复,但大都已经老化,状态极不稳定。因此,本次保护修复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迫在眉睫的。

我院科技考古与文物保护中心工作人员,在对90件青铜文物进行价值评估,保存现状调查与评估的基础上,通过X射线荧光、X射线衍射、X射线探伤(图一)、扫描电镜能谱、激光拉曼光谱和超景深显微结构观察对文物进行检测,具体分析每件器物的病害状况,并根据检测分析结果,结合文物今后研究、保存、展览的需求,对文物进行了常规的清洗、除锈、加固、缓蚀、封护,并有针对性地采取了下列修复措施:


图一  ZZ03037 铜镜 X射线探伤图像


1.对历史修复材料的选择性保留与拆除。由于历史修复缺乏档案和资料记录,无法准确判断具体修复时间,只能根据所用材料的类型和工艺,推测为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时光荏苒,经过二三十年的变迁,有些器物的历史修复材料已经严重老化,颜色变黄,失去了粘连和支撑能力(图二),影响器物美观和稳定性,决定对其进行拆除(图三),并重新使用环氧树脂进行粘接复原(图四)。还有部分器物,虽然也是在同一时期修复的,可能使用的材料质量相对较好,目前状态稳定,没有明显的老化迹象,本着“不对文物本体造成新损伤”的理念,避免强行拆解对文物本体产生二次伤害,此次先予以保留,只对局部打磨、做色不到位的地方,在原基础上进行加工,打磨修整到位并补全颜色。而用石膏补缺的器物(图五),虽然保住了文物的器型,看似状态稳定,但石膏的主要成分为硫酸钙(CaSO4),具备吸潮的特性,与文物共存,容易滋生新的病害,继续腐蚀文物,不利于文物的长期稳定保存,也决定拆除后(图六)使用安全稳定的环氧树脂材料进行补配,修复完整(图七)。


图二  ZZ04408 失去粘连能力的历史修复材料


图三  拆除 ZZ04408 老化的历史修复材料


图四  ZZ04408 修复后


图五  使用石膏修复的 ZZ02846 铜鐎壶


图六  ZZ02846 铜鐎壶 去除历史修复石膏


图七  ZZ02846 铜鐎壶 修复后


2.粘接或焊接。在对破碎文物的拼接上,我们根据每件器物的保存状态和矿化程度,量体裁衣。矿化严重、无铜质基体或基体较弱的器物,选用树脂材料粘接的方式(图八、图九)进行修复。而胎体较厚,胎质较好的器物,树脂材料虽然也可以粘接,但不能很好的承受文物本体的重量,稍一受力,就会再次断开,稳定性差,所以采用传统的锡焊法进行焊接(图十、图十一),并在关键的承重部位,加入强件(图十二)进行铆固。部分立体的器物,造型特点决定了其各个部位厚薄不一,加之腐蚀程度不一,胎质状况不一,同一修复方法不能很好协调各个部位受力的差异时,就需要在同一件文物上使用多种工艺和技术进行修复。典型的如战国楚式铜鼎(图十三),腹部胎质较薄、矿化严重,残缺部位集中(图十四);足部厚重、铜质较好,但一足脱落断裂(图十五)。我们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在受力较小的口沿和上腹部,选用跟文物本体强度相当的树脂进行补缺(图十六),而在连接鼎足,需要受支撑力下腹和底部,焊接铜片(图十七),起到加固和增强的支撑作用,使其状态稳定,能满足后期展陈的需求(图十八)。


图八  ZZ00186 铜镜 环氧树脂粘接


图九  ZZ00186 铜镜 修复前后对比图


图十  ZZ00091 铜镜 焊接


图十一  ZZ00091 铜镜 修复前后对比图


图十二  用于铆固的银锭扣(燕尾榫)


图十三  战国楚式铜鼎 修复前


图十四  战国楚式铜鼎 腹部残缺


图十五  战国楚式铜鼎 足部断裂及腹部残缺


图十六  战国楚式铜鼎 口沿和上腹部树脂补配


图十七  战国楚式铜鼎 焊接铜片支撑加固


图十八  战国楚式铜鼎 修复后


3.纹饰复原。这批器物纹饰精美者居多,修复过程中的一大难点,便是对残缺纹饰的复原。我们针对不同残缺类型,使用了三种复原方式:一种是左右对称的铜镜,虽然残缺面积较大,但可以相互依照的,拿印模材料在纹饰完整的部位翻模(图十九),用树脂浇制出纹饰块,然后截取相应的部位,将残缺处补配完整(图二十);一种是左右不对称,又没有相同大小的同类器物作参考,不具备翻模条件的铜镜(图廿一),先把残缺处补平,然后找到同款照片,按比例缩放至残缺铜镜大小,再将纹饰轮廓描绘在补配部位,手工将纹饰雕刻完整(图廿二、廿三);第三种是3D打印,3D打印技术,是一种以数字模型文件为基础,运用粉末状金属或塑料等可粘合材料,通过逐层打印的方式来构造物体的快速成型技术。应用在文物修复中,有着还原度高、最大限度避免原器物损坏的优势,为文物修复工作更上一层提供了有利条件。ZZ04401 铜镜(图廿四),便是用3D打印技术进行修复的,先扫描,对残缺部位进行建模,然后用树脂材料将残缺部位打印出来,再由修复人员将打印块与文物本体装配在一起,最后根据陈列性修复的要求,全色做旧(图廿五),既要使补配部位与原器物整体色调协调一致,无突兀,又要按“一米一尺”的原则,做到远看一致,近看有别(图廿六)。


图十九  ZZ04406 铜镜 翻模


图二十  ZZ04406 铜镜 修复前后对比图


图廿一  ZZ00092 不具备翻模条件的铜镜


图廿二  ZZ00092 铜镜 雕刻纹饰


图廿三  ZZ00092 铜镜 修复后


图廿四  ZZ04401 铜镜 修复前


图廿五  ZZ04401 铜镜 3D打印块装配做旧


图廿六  ZZ04401 铜镜 修复后


4.对遮盖纹饰的硬结物予以清除。青铜文物的纹饰,是断代的重要参考标准,更是艺术价值的重要体现。当纹饰被遮盖时,不仅影响展陈效果,也容易造成信息的误判,所以在修复过程中,清除硬结物,将纹饰揭露出来的工作尤为重要。株洲这批文物铜镜较多,纹饰精美,硬结物情况各异,厚薄、软硬不一。对于硬结物较疏松、质地较软的器物(图廿七),采用物理方法,拿手术刀逐层进行剔除。而硬结物较致密、质地坚硬的(图廿八),为避免在器物上留下划痕,选用化学和物理相结合的方法,先借助化学试剂进行处理,将硬结物软化后,再用手术刀或超声波洁牙机进行清除,使纹饰清晰明朗,一目了然。


图廿七  ZZ00243 铜镜 硬结物去除前后对比图


图廿八  ZZ00245 铜镜 硬结物去除前后对比图


我院本次对株洲市博物馆馆藏青铜文物的保护修复,是以“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文物工作方针为指导,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行业标准和《株洲市博物馆馆藏青铜文物保护修复方案》的要求执行和实施的,真正做到了最小干预、可再处理 、修旧如旧;对症下药、因病施治、一物一法。经保护修复后的青铜文物,历史信息得到了最大限度的保留,病害得以消除,腐蚀受到控制,残缺得以补全(在有修复依据的基础上),整体色泽自然,延长了文物寿命,且没有破坏文物的艺术美感和价值,为文物的长期稳定保存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达到了预期目标。同时,我院文物保护修复业务人员也从中锻炼了手艺、提升了技术、积累了经验,有利于今后文物保护修复工作更好的开展,是一次成功的保护修复案例,也是一次双赢的合作。

主办单位: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地址:湖南省长沙市东风2村巷18号 邮箱:hnkgs0731@126.com  湘ICP备0810401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