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书画装裱的基本流程
2022年9月26日 信息来源:黄仁芳 目前浏览:9192次


书画装裱也可称“书画装潢”或“书画裱背”。装裱起源于古人观赏收藏绘画的需求,最早的记载见于唐代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自晋代以前装裱不佳,宋代范晔,始能裱背”;唐代时期,书画装裱技术发展迅速,宋代是书画装裱的高峰时期,到明代,书画装裱进入重要发展阶段,明代周嘉冑所著《装潢志》系统介绍了书画装裱的技艺。书画装裱是一门技术活,也是一门艺术活,曾有“三分画七分裱”的说法,好的装裱技艺能使书画保存更久远。

书画装裱效果的好与坏与浆糊制作有直接关系。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论装褙裱轴》中强调:“凡煮糊,必去筋,稀缓得所,搅之不停,自然调熟”;浆糊是书画装裱的主要粘合剂,在书画装裱过程中的多个步骤如托覆褙、补残缺,镶绫边、上墙等都需要用到不同稠稀度的浆糊,因此调制合适稠稀度的浆糊是书画装裱的基本前提。浆糊制作一般采用小麦面粉或淀粉,面粉通过和面,洗面,沉淀之后再制作浆糊;和面是指取一定量的小麦淀粉加适量水和成软硬适中的面团;洗面主要是为了去除面团中的面筋,面团太软或太硬都不适合洗面,面团太软在洗面过程中容易呈稀糊状,难以洗出面筋,面团太硬,则容易形成面疙瘩,不利于洗面;沉淀前先将洗面水用细箩过筛,筛出面筋细渣和杂质,过筛后的的洗面水沉淀后需多次换水,经过多日沉淀后倒掉上层的浸泡水,得到底层的面浆即可用于制作浆糊;浆糊制作包括水冲法,熬制法等,一般采用水冲法,取一定量的面浆于盆中,一手用木棒不断搅拌,另一手加沸水,水流要快,一气呵成,仔细观察面浆从乳白色到暗白色再到半透明色凝胶状,即停止加水,继续搅拌后待浆糊冷却,刚制作好的浆糊不能马上使用,否则会影响书画装裱质量,装裱过程中因步骤不同所使用的浆糊稀稠程度也不同,根据稀稠程度可将浆糊分为稠浆糊,次稠浆糊,半流浆糊和稀浆糊。使用过程中用凝胶状浆糊加入一定量的纯净水调配成合适稠稀度的浆糊经过筛后方可使用。


DSC_0134  DSC_0745 (2)  DSC_0743 (2)

图一 和好的面团                图二 洗面            图三 洗面水细箩过筛


DSC_0784  DSC_0067  4

图四 浆糊过筛            图五 不同稠稀度的浆糊          图六 部分装裱工具


书画装裱正式开始前应先做好材料准备,即托绫或绢,托覆褙纸,托锯条(色宣)。托绫是指在绫子背面刷上次稠浆糊,再刷上一层宣纸,上墙后绷平晾干。具体步骤为:①将绫子正面朝下平铺在桌面,用排笔在绫子两端刷水,湿透后在绫子两端轻推,将整个绫子绷平,再用毛巾吸干两端水分,将绫子固定在桌面。②用排笔蘸水将绷平的绫子刷水,浸透,将绫子的经纬线推平,推直,再用毛巾吸去绫子上的水分,也可用排笔将绫子上的水刷干,再仔细检查一遍,看绫子上是否有掉笔毛或杂质。③用板刷将次稠浆糊刷到绫子上,从左到右,从上到下,反复几次均匀的薄刷一层,换排笔,并将排笔上的水排干,笔毛刷齐,用排笔轻轻的在绫子上将浆糊刷平。④取大小合适的宣纸检查无杂质后从一端卷起,一手拿宣纸,一手拿棕刷,将宣纸一端对齐绫子一端,用棕刷将宣纸刷平,再垫吸水纸并多次将宣纸刷实。⑤将绫子揭起一半并在绫子下面垫上吸水纸,擦去桌面上的浆糊,将揭起的一半绫子铺回桌面,用棕刷将绫子刷平,使绫子表面的浆糊刷到桌面上;同样的操作手法重复几次直到绫子表面的浆糊刷干净。⑥托好的绫子翻面,在托纸面的四边刷上一厘米左右宽的浆糊,将托好的绫子从桌面揭起,贴在木板墙上,也称为上墙,留好下墙口待绫子晾干后用竹启子将绫子启下。


DSC_0945  DSC_0963  DSC_1002

图七 刷水浸透绫子      图八 将绫子经纬线推平、推直    图九 在绫子上刷次稠浆糊


DSC_1040  DSC_1057  DSC_0025

图十 上托纸、接纸           图十一 吸水纸吸潮        图十二 在托纸面边沿刷浆糊


DSC_0031  DSC_0036

图十三 拖好的绫子从桌面揭起             图十四 上墙


托覆褙主要指将两张宣纸托在一起,即在宣纸上刷稀浆糊,再覆一张宣纸刷平(也称覆纸),上墙绷平晾干。具体步骤为:先将检查无杂质的两张宣纸,一张宣纸卷成卷,另一张宣纸正面朝下平铺在桌面,用喷壶喷少量且均匀的水雾在宣纸上,使宣纸展平于桌面。然后用排笔蘸稀浆糊在宣纸中部以“米”字形刷开,再上下左右依次刷浆糊,将整张宣纸刷好浆糊后上覆纸,用棕刷将覆纸刷平刷实。最后取吸水纸垫在覆褙纸上用棕刷排出多余的水分,重复几次后再将覆褙纸从桌面揭起贴在木板墙上晾干绷平。托锯条(色宣)与托覆褙纸操作方法基本相同。


DSC_0827  DSC_0882  DSC_0917

图十五 喷水并展平宣纸           图十六 上覆纸              图十七 吸水纸吸潮


DSC_0148   DSC_0041

图十八 托好的色宣上墙               图十九 色宣下墙


古书画装裱核心步骤主要分为“揭”、“洗”、“托”、“裱”。首先对古书画进行拍照留档,便于后期修复过程中的对比,测量尺寸并根据画芯病害情况制定详细的装裱方案与报告;再将古书画上的灰尘掸掉,如有霉菌应先除霉,同时还应对古书画进行掉色跑墨检测,即用毛笔蘸少量水滴在画心的重墨处或重彩处,检测画心是否跑墨或掉色,若有掉色问题应先对画芯固色;画芯破损较严重的裱件应在桌面铺塑料膜,便于画芯翻面。


DSC_0176  DSC_0232  DSC_0208

图二十 破损严重的裱件        图二十一 灰尘和水渍          图二十二 局部残缺


DSC_0186  DSC_0305

         图二十三 霉菌         图二十四 跑墨(掉色)检测


“揭”主要指揭去古书画的覆褙纸和命纸,与画芯托在一起的一层宣纸称之为命纸也可称托芯纸;揭覆褙纸时,将古书画正面朝下铺在垫有塑料薄膜的桌面上,喷水将褙纸喷潮,待褙纸上的水分吸收到一定程度后,用镊子轻轻的将覆褙纸一层层揭掉;若覆褙纸一时间没有揭完,可在褙纸上放置多个纸团,并盖上塑料薄膜保湿;覆褙纸揭完后再揭命纸,命纸是直接与画芯粘连的一层纸,因此揭命纸要比揭覆褙纸更加小心细致,避免伤到画芯,若命纸干湿度合适即可慢慢的将命纸揭下,若命纸粘接牢固,可刷一定量的水后盖上薄膜闷一会儿,实在揭不起来则只能手搓,直到把命纸搓干净。


DSC_0377  DSC_0495  DSC_0948

图二十五 喷潮褙纸            图二十六 揭覆褙纸             图二十七  揭命纸


“洗”主要指洗去古书画上的灰尘,污渍。通常使用排笔,毛巾和热水;用排笔蘸热水淋在画芯上,将毛巾铺在画芯上,轻轻的滚动毛巾吸走画芯上的污水,从左至右,反复多次,直到毛巾拧出的水变清水为止。将洗干净后的画芯正面朝上平铺在垫有薄膜的桌面,揭去正面垫的薄膜,检查画芯破损位置是否有移动,重叠,折叠,裂纹等问题,并对照原照片进行严谨的拼对,拼对过程要认真、细心,不能出现拼错,拼反等现象;在拼对无误的画芯正面再铺上一层薄膜,连同桌面的薄膜一起揭起并翻面后平铺于桌面,揭掉画芯背面薄膜后可进行贴折条或补缺;补缺是指在古书画破损或残缺处按一定要求贴补合适的补纸的过程;贴折条即在古书画裂缝处贴补细条,贴补接口均需控制在2毫米之内,所选用的补纸帘纹应与画芯帘纹一致;补纸的选用应遵循“宁浅勿深”,“宁薄勿厚”的原则,可用旧纸做补纸,也可用新纸但必须做旧后方可使用;补缺或贴折条一般用稀浆糊,均匀的抹在残缺边沿2毫米处;若画芯裂缝或残缺处较多,应先补大的裂缝后补小的裂缝,先补大缺口再补小缺口,蛀洞较多处应采取一张补纸补多个蛀洞,避免单个补洞造成画芯不平整现象;若画芯有发霉的问题,应先消毒再补缺,可用酒精棉球轻轻擦拭,干后在进行贴补纸,选择补纸的大小应大于发霉面积;补缺过程中还应注意及时掀起画芯,避免粘连。


DSC_0390  DSC_0281  DSC_0240

图二十八 淋热水                 图二十九 铺毛巾         图三十 滚动毛巾吸走污水


DSC_0467  DSC_0818  DSC_0869

图三十一 画芯正面检查           图三十二 贴折条             图三十三 补缺


“托”这里的“托”主要指把补好残缺,贴好折条的画芯,在背面刷一层稀浆糊后上一张托纸(命纸)的过程;托纸的大小应大于画心4至5厘米;刷浆糊时动作要轻,避免把画芯上的补纸和折条刷走位,同时刷浆糊也要刷全,不能漏刷,否则会出现空壳问题;上完托纸后垫吸水纸对画芯吸潮,并用棕刷将托纸排实,多次吸潮排实后即可将画芯贴到木板墙上晾干绷平。


DSC_0049  DSC_0229  DSC_0259

图三十四 上好托纸的画芯         图三十五 画芯下墙           图三十六 方裁画芯


将木板墙上晾干的画芯启下的过程,称之为下墙。用竹启子或牛角启子插入预先留好的启口,启开画芯下边与木板的粘口,再将画芯右侧的粘口启开,双手捏住画芯的下边和右边以45度的角度将画芯启下。

启下画芯后先裁齐一边,并将裁齐的一边对折对齐,在另一边的合适位置用针锥扎眼,根据扎眼位置裁齐另一边;再对折画芯,在对折口附近位置压上玻璃尺,使裁齐的两边对齐、对正,再用针锥在画芯的天头和地脚的合适位置扎眼,根据扎眼位置将画芯的天头和地脚裁齐,使画芯四角均为直角,即是方裁画芯。

“裱”的过程包括方裁画芯,镶绫边,上覆褙,砑光,上天地杆等。


DSC_0318  DSC_0349

图三十七 刷浆糊口              图三十八 镶好锯条的画芯


DSC_0371  3

图三十九 镶绫边                  图四十 镶好绫边的画芯


画芯镶绫边前先镶锯条,镶锯条或绫边时应使用玻璃尺将画芯压住,使画芯稳固在桌面上;托好的锯条裁成宽0.8厘米左右的长条,在画芯背面的四边刷上0.3厘米宽的次稠浆糊(浆糊口),刷浆糊时,浆糊口宽窄要一致,刷完浆糊后将画芯向里移动,把桌面的浆糊擦净后再镶锯条,将裁好的锯条正面朝下镶在画芯背面的浆糊口上,锯条自然拉平,切勿拉的过紧,镶锯条时应先镶画芯左右两个长边,以画芯的边为准将多余的锯条裁掉,再镶天头和地脚两边,镶完后用吸水纸垫在镶缝上反复按压,使锯条与画芯粘接牢固。镶绫边与镶锯条类似,即把画芯正面朝上,在锯条上刷次稠浆糊,浆糊口约0.3厘米,再将裁好的绫边自然拉平镶在锯条上,先镶画芯左右的两个长边,裁去画芯边沿多余的绫边,再镶天头地脚两边,镶完后用吸水纸垫在镶缝上,反复按压平整,使绫边与锯条粘接牢固,最后将画芯四边裁齐。将裁齐的画芯卷起并撴齐,在画芯左右绫边的0.2厘米处用针锥扎眼做标记,打开画芯,正面朝下,用尺子对准绫边的针眼,再用针锥轻轻划出折印,然后根据划出的折印将绫边折回背面,并以折印为准用隔糊板将折回的绫边刷上浆糊,用小棕刷把折回的绫边轻轻的刷回背面,使绫边粘在背面,最后用吸水纸按压折边;接下来在画芯的天杆和地杆处贴夹口纸,夹口纸的长度约等于画芯宽度再加4厘米;天杆的夹口宽度等于天杆的周长,天头夹口一般宽度在3里面左右,天头夹口纸宽7厘米,在天头绫边的3厘米处用针锥扎眼做标记并折回正面;地杆夹口的宽度等于地杆周长的二分之一,约7厘米,地脚夹口纸宽18厘米,用针锥扎眼做标记并折回正面;画芯朝下,在天杆和地杆的折口处涂上1厘米宽的浆糊,把夹口纸贴上;在天头背面的夹口纸上再贴天袢,天袢可使用绫边料,剪成刀形,长5厘米,宽1.5厘米,在绫面抹浆糊,贴于天头背面的夹口纸上,再将天袢上的纸揭掉。


     DSC_0498     049d3b826e307c3cac35839ce2fbf94

图四十一 搭覆                图四十二 裱好的画芯上墙           图四十三 角袢


上覆褙是指在镶好绫边的画芯背面粘覆褙纸,使画芯平展,同时加固锯条和绫边。上覆褙分座覆和搭覆,座覆是指把画芯直接粘到刷好浆糊的覆褙纸上,适合小幅面画芯;搭覆指在覆褙纸上刷稀浆糊后用吸水纸对其吸潮,再将覆褙纸搭在画芯背面,然后用板刷将覆褙纸掸平,最后用棕刷将覆褙纸排实;上好覆褙纸后应对夹口进行封口,即在天地杆夹口处轻轻的抹几点次稠浆糊,再将夹口处覆褙纸刷平,按压夹口处,使夹口粘牢;天袢可以加固天头的绫边,同样的,地袢用于加固地杆夹口处的覆褙纸,用绫边料将地袢剪成长20 厘米,宽1.5厘米,地袢的形状可以是刀形,也可以是云头形或石榴形,在地袢的纸面涂次稠浆糊,将地袢的一边与绫边比齐,再压住夹口以上的位置处贴上。最后在覆褙面的四边刷上浆糊,将画芯提起粘在木板墙上用棕刷将四边刷实或压实,待画芯晾干展平。


DSC_0520  69152d8f34fa13697075b1fb2c8f146  70983cc069acc9fe1a459e65a68fbab

图四十四 打蜡                      图四十五 砑光                 图四十六 砑石(来自网络)


砑光是指在裱件的背面打蜡后,用砑石从上往下或从下往上轻轻的在裱件背面一道砑一道的磨砑过程。砑光后能使裱件更柔软,更光滑平整,张挂时还能防潮。砑光前应对裱件进行扫覆褙,即在桌面垫上宣纸,将裱件正面朝下,用小刀片在背面刮一遍,将覆褙纸上的小沙粒清除干净,避免砑光过程中褙纸上的沙粒划破裱件;将启下墙的裱件背面朝上,用蜡块在裱件背面上下轻磨几遍,然后双手握住砑石从裱件一侧开始,上下磨砑,一道压一道进行磨砑,裱件上的镶缝处应多砑几次,一遍结束后再打蜡,再磨砑,面幅较大的裱件应多砑光几遍,直到整个裱件的背面都砑光,砑实即可。

裱件上天地杆前,还需对裱件进行剔边和劈夹口;剔边就是将裱件两边多余的覆褙纸比齐绫边并向上折起,用手压实折印,再用马蹄刀将多余的覆褙纸剔下;如果裱件两边多余的边很窄,也可用剪刀剪去余边,一边剪一边将裱件卷起,剪完一侧再剪另一侧,剪的时候要注意不要剪到绫边;剔边后再用砑石将绫边打蜡砑光磨平。劈夹口也称劈串儿,裱件正面朝上,将裱件的天杆或地杆的夹口纸向上折起,并压实折印,翻转裱件,将天杆和地杆背面的夹口纸向上折起,并使折印与正面的夹口折印对齐,压实折印,准备装天地杆。

一般是先装天杆,再装地杆;装天地杆之前,先把装杆需要用到的材料备齐,如天杆,地杆,铜丝圈,包杆料,轴头,绦子,扎带等;取一根天杆,将天杆夹口揭起,天杆一端和裱件一侧对齐,用夹口纸裹住天杆,在夹口纸边沿划线做标记,根据标记将天杆多余部分锯掉;在包杆料的纸面抹浆糊将天杆两头包好,再确定天杆上铜丝圈的位置,同时根据天杆长度确定铜丝圈的数量,天杆长度在30厘米以内一般上两个铜丝圈,天杆长度在30厘米以上一般上四个铜丝圈;将天杆分成三等份并做好标记,两个标记处则是装铜丝圈的位置,在两个标记处向天杆两端的位置上再等分为三并做标记,靠近天杆两头的标记处则为另外两个铜丝圈的位置;在确定好的四个位置用锥子凿眼,眼口能装上铜丝圈即可,将铜丝圈装在四个眼口上,铜丝圈的圈口应对着天杆两端。装天杆时,裱件正面朝下,天杆装铜丝圈的一面朝上,天杆内侧对齐夹口折口处,用夹口纸包裹天杆,轻轻按压铜丝圈两侧,使铜丝圈露出夹口纸面,夹口纸包裹天杆一圈,再将多余的夹口纸折回并裁掉;裱件翻面,即正面朝上,用隔糊板在夹口纸上端涂浆糊,浆糊宽度即是天杆底部宽度;裱件翻面,正面朝下,将天杆放回夹口折口处,用夹口纸裹紧粘牢天杆;将天杆压住夹口处的绫面,在多余的绫面处贴着天杆划线,并沿着划线折回绫边,在绫边上涂浆糊再折回粘实;天杆底面涂浆糊粘于夹口有绫子的一面,压实;天杆粘在夹口纸上,裱件正面的夹口纸应平整,裱件背面可使用尺板贴紧,使天杆与裱件呈垂直状态。


DSC_0595  DSC_0603

图四十七 包地杆                图四十八 安装地杆

装地杆前先将地杆与轴头安装好,根据轴头底部榫眼的深度确定地杆一头榫的长度并做好标记,在地杆上留出一头榫的长度,将地杆标记处与裱件一边对齐,用地杆夹口纸包裹地杆,并在夹口纸边沿做好标记,留出地杆另一头的榫的长度,锯掉地杆多余的部分,根据轴头底部榫眼的直径确定好地杆两头的榫的直径并做好标记,然后根据标记用刀劈出榫头的外形,再用砂纸或锉刀将榫头磨好;取一块边角料绫边剪成方形再对折两次,在绫边对折的中心位置剪出一小口子,在绫边的纸面抹稠浆糊,将绫边套在地杆两端,露出榫头,抚平绫边,使绫边粘在地杆上,推平压实绫边,使地杆两头平整且无褶皱;在榫头上抹上稠浆糊,装好轴头后即可装地杆;在夹口纸末端抹上稠浆糊,将地杆比齐裱件两侧的边沿,用夹口纸包住地杆,双手握住地杆向前滚动,到折口处停止;裱件正面的夹口向上折并在夹口下面垫塑料布,在正面夹口的边沿涂上稠浆糊,使夹口紧紧包裹地杆,并按压粘口,使夹口和地杆粘牢粘实。

栓绦子,即在天杆上的四个铜丝圈上栓一道绦子,绦子两头还需用绫子条进行封箍;绦子的长度是天杆两端的铜丝圈的距离再加20厘米即可;用尺板和铅砣贴住天杆压住,使铜丝圈朝上,将绦子从铜丝圈中穿过,绦子头折回从绦子下面穿过,绕铜丝圈一圈后折回再穿过铜丝圈,拉紧绦子,绦子头留下的长度即两个铜丝圈距离的三分之一,用绫子边剪成长3厘米宽0.5厘米的绫子条,在纸面涂上浆糊,将绦子头和长绦子粘在一起,也叫封箍,一般要粘三个箍;粘好一头后再粘另一头;


dc7744ef98b47788c07b341450e139a  762886b08a87c016474555736fb9429

图四十九 栓绦子                图五十 封箍

栓扎带,即用扎带绕绦子一圈后栓扣,使扎带一头较长一头较短,扎带长度可根据裱件卷起后的大小而定,一般在80里面左右;将裱件从地杆开始卷起,两侧卷齐,卷紧,用扎带绕轴两圈并在天杆处栓扣打结;至此古书画装裱就完成了。


DSC_0298  DSC_0612

图五十一 装裱前                图五十二  装裱后


书画装裱中,纸是最重要的装裱材料之一,选择合适的纸张进行装裱不仅能保证裱件的质量还能对裱件的保存以及张挂起到保护作用;托是书画装裱的基本前提,包括托画芯,托覆褙,托绫子等,裱是在托好的画芯上进行加固和装饰,使书画便于保护,保管和利用,同时延长寿命也增加了艺术效果;书画装裱步骤繁多,操作细致,同时还应遵循古书画的历史原貌,真实信息不被破坏,装裱技法具有一定可逆性等的原则;“前代书画,传历至今,未有不残脱者。苟欲改装,如病篤延医。医善则随手而起,医不善随剂而毙”,装裱后的古书画应有舒展平整,画面光洁,质地柔软等特征,才能使古书画流传久远,造福后代;“良工须具补天之手,贯虱之晴,灵惠虚和,心细如发”,书画装裱是一项操作性极强的技术活,操作人员拥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外还应具有较高的责任心和严谨的的态度。

主办单位: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地址:湖南省长沙市东风2村巷18号 邮箱:hnkgs0731@126.com  湘ICP备0810401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