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59呼北高速张家界至官庄段(简称“本工程”)属于2013年6月发布的《国家公路网规划(2013~2030)》中11条南北纵向国家高速纵向7号主线呼和浩特—北海国家高速公路(简称“呼北高速”)的其中一段,编号G59。本工程同时也是湖南省“七纵七横”高速公路网中第6纵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湖南省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实施规划》交通主通道“一环三横两纵”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工程线路位于湖南省西北部的武陵山片区,涉及两市三县(区),分别为张家界市永定区、慈利县和怀化市沅陵县(图一)。现在本工程已经进入初步设计阶段。

图一 G59呼北高速张家界至官庄段线路示意图
为了解G59呼北高速张家界至官庄段用地范围内的文物情况,为制定下一步文物保护工作的措施、文物点的发掘面积、考古发掘经费预算提供依据,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相关规定,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负责主持本工程施工范围内的文物调查勘探工作。2020年6月至7月,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组织怀化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市博物馆)、沅陵县博物馆、张家界市文化旅游广电体育局、张家界市文物保护中心、张家界市博物馆、永定区文物保护中心、慈利县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组建了G59呼北高速张家界至官庄段文物调查勘探队,依据设计单位提供的工程线路图,对工程红线范围内进行了全面的考古调查和勘探工作。经文物调查勘探,G59呼北高速张家界至官庄段沿线区域共发现7处文物点,其中,商周遗址2处、宋代墓群1处、清代古建筑4处。其中,受工程施工建设影响的文物点有2处,另外5处在工程初设线路之外,不会受到工程施工建设的直接影响。下面简要介绍几处较重要的文物点。
李家麻地遗址:位于张家界市永定区阳湖坪镇洋池村五组。遗址所在台地东西长约200米,南北宽约150米,面积约30000平方米。西与流溪排遗址相接,处于澧水北岸冲刷形成的阶地上,高出河床约8米,海拔165米。遗址地表现种植有橘树、玉米、蔬菜等各类农作物。北部被现代建筑物破坏(图二)。

图二 李家麻地遗址全景(图片中河流为澧水)
遗址文化层厚约0.8米,分为两层。第①层为现代耕土层,深褐色砂质粘土,包含近现代瓷片、瓦片、陶片等。厚约0.2米。第②层为商周文化层,黄褐色砂质粘土,较疏松,包含有较多陶片,少量炭屑和红烧土颗粒。陶片以泥质灰陶为主,少量泥质红陶、黑陶,夹砂陶极少,纹饰有绳纹、方格纹、附加堆纹等,可辨器形有釜、罐等。另采集有少量磨制石器残块。从采集遗物特征判断遗址年代应为商周时期(图三)。

图三 李家麻地遗址采集的陶片
张家湾遗址:位于湖南省张家界市永定区关门岩乡禾家村张家湾组。遗址坐落在澧水南岸的一级阶地上,高出河床约8米,海拔160米。遗址地表大部分为现代农房覆压,北部种植有橘树、蔬菜等农作物。总体保存状况较差,现存面积东西长约200米,南北宽约100米,面积约20000平方米。(图四)

图四 张家湾遗址远景
遗址紧邻禾家村村部,村部南侧的一处取土断面上可观察到一处长约6米的文化层剖面。文化层厚约1.3米,可分为两层。第①层,表土层,黄色砂质粘土,包含大量现代砖瓦块,厚约0.3米。第②层为商周文化层,灰色砂质粘土,包含少量陶片、炭屑和红烧土颗粒。陶片见有泥质灰陶和红陶,极为碎小,素面,器形不可辨。采集石斧1件,青灰色细砂岩磨制而成,长10、宽5-5.5、厚3厘米。从采集文化遗物并结合第三次文物普查资料判断该遗址年代为商周时期(图五、六)。

图五 张家湾遗址断面发现的文化层

图六 张家湾遗址采集的石斧
七甲坪古建筑群:位于沅陵县七甲坪镇,由古桥、古祠堂和红军革命文物等组成。
金氏宗祠:位于七甲坪镇伍家居委会长铺组。清代建筑,座西北朝东南,由正房和前厅组成,单檐歇山顶,小青瓦盖面,封火墙环护,建筑面积约300平方米。1935年11月,贺龙、肖克率领红军二、六军团开始长征,从大庸等地进入沅陵县七甲坪镇作短暂修整,司令部设金氏宗祠内。该旧址具有较重要的革命纪念价值和历史建筑价值,2011年公布为湖南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图七)。

图七 金氏宗祠
张氏宗祠:位于七甲坪镇大桥村黄金垭组。清代建筑,坐东朝西,建筑面积约300平方米,该建筑布局合理、结构匀称,由戏台和大殿构成,大殿与戏台之间开天井,南、北两侧封火墙内壁檐下绘有三星拱月、八仙过海、鸿门宴等历史故事。1935年11月,贺龙、肖克率领红军二、六军团开始长征,从大庸等地进入沅陵县七甲坪镇作短暂修整,保卫团驻扎在此。该建筑具有较重要的革命纪念价值和历史建筑价值,2015年公布为沅陵县文物保护单位(图八)。

图八 张氏宗祠
古石板桥:位于七甲坪镇大桥村黄金垭组。清代建筑,由四块麻石板构成,长6米,宽1.2米,石板厚0.08米,横陈于村前小溪上,是清代七甲坪通往沅陵县的必经之路,早年有石碑记载该石桥的修建年代,后修建水库移作他用。该石桥对研究清代交通具有较重要意义。
马路边古墓:位于怀化市沅陵县清浪乡罗家坪村蔡巴冲组。古墓西侧为沅水支流,据当地百姓介绍,该地原有青石板铺就的古道,来往商户络绎不绝,故称“马路边”。
马路边古墓已被盗,墓口暴露在外。应为夫妻合葬墓,有两个墓室,东西并排,墓室由三合土砌成,内壁涂抹石灰面,未见壁画,进深2.6、宽1.2米。古墓整体长5、高2.6米(图九、一〇)。怀化市博物馆2008年曾在该地点不远处的沅水岸边清理了1座相同形制的古墓,出土有宋代魂瓶,因此推测这座古墓的年代也为宋代。

图九 马路边古墓踏查工作照

图一〇 马路边古墓清理完成后照片
杨家溪禁约碑:位于官庄镇杨家溪村老屋场组。青石碑,残留大半边。碑身高1.4、残宽0.4-0.6、厚0.05米。碑名“□禁不朽”,碑文“......我等不忍习俗日坏,欲振□风......示公议,凡禁止者垂例于后。一议捡茶于寒露节□首十日后方许捡野,十日后摘包谷,十日后捡桐子......一议面生歹人不许容留。一议桐茶杉树并各色料木不许乱砍。一议寒露前种山未种田者,包谷不得多摘,只许小篓。一议不许开场打牌赌博。一议禁外人禁内不准雇工买油盐谷米。一议打草不许践踏粮食。一议不许勾引外人油索诈骗。一议来往乞丐不许三五成群强讨讹索。一议无事不准黑夜潜行。一议猪牛三月初一经□十月初一放野。一议鸡鸭田谷出□上半天不准开放。一议禁外人,捉获贼盗送至禁内赏钱四百文。一议偷窃谷米桐茶小菜罚钱一千文,撬门入室送官惩治。一议猪牛错食禾苗等项须要照数赔补不得籍为□伤。以上数议各自禁止。首人唐克让、叶德胜、黄星五、舒谏中、唐方英、黄文炳、宋圣才、陈孝礼......道光二十四年十月”(图一一)。

图一一 杨家溪禁约碑清理后照片
杨家溪禁约碑属于本次文物调查勘探工作时新发现的文物,此类禁约碑在清代较为常见,内容多为政府公布的禁令或乡民自我约束公布的禁令。此禁约碑为乡民唐克让等领头制定的乡规民约,对村民日常行为进行规范,并制定了相关奖励和惩罚措施,内容具体详细,极具乡土生活气息。相关内容的碑文在沅陵地区不多见。石碑原立于老屋场组马路边,距离G59呼北高速张家界至官庄段初设线路较近,我们调查发现此石碑时,大半部被泥土覆压,对其进行简单清理后,搬运至杨家溪村村部保存,因此工程建设施工不会对文物造成直接影响。
界亭邑古驿站:位于沅陵县官庄镇牌楼边村,由古桥、古碑、古石刻、古建筑等组成。
双节牌坊碑:位于牌楼边村牌楼包组。残长0.62、宽0.33、厚0.08米。右侧有湖广总督李侍尧、湖南巡抚乔光烈等共十级官员的职务和姓名,正中有“双节”两字,左侧残缺(图一二)。为清代早期乾隆年间为褒扬村妇(婆媳)守节所建。

图一二 界亭邑双节碑
华寿桥:位于牌楼边村界亭邑组东部。清代建筑,民国时期重建。三拱石桥,长25、宽6米(图一三)。现已废弃不用,据当地村民介绍桥两头原有10块石碑,记载捐款人的姓名、金额等,桥中间有一小屋,屋内供奉手持板斧的杨四将军,石屋两侧有一幅对联:“独兽蛟龙随水去,高车驷马过桥来”。沿古桥小溪向下游走,在界亭邑的西部还有一座三孔石桥,名“三星桥”,形制规模与华寿桥相当,年代也应相当(图一四)。

图一三 界亭邑华寿桥

图一四 界亭邑三星桥
界亭邑戏台:位于牌楼边村界亭邑组。毁坏严重,屋顶倒塌,墙壁侵蚀严重。据《中国文物地图集
湖南分册》记载该戏台为“清代建筑,始建年代不详,清同治年间重修,建筑面积约160平方米。台高约7米。单檐歇山顶,龙形脊,葫芦形宝顶,檐角起翘。金柱上有龙、凤浮雕装饰,金柱与檐角之间以龙形斜柱支撑。”据当地百姓回忆,此戏台为“伏波宫”的一部分。
界亭邑是一处古驿站,除了上述几处古建筑外,还保留有较多可移动文物,我们调查时发现的就有石兽、浮雕麒麟凤凰的石柱、石碑、铁质关公大刀等(图一五、一六),上述文物共同见证了界亭邑古驿站的繁荣。

图一五 界亭邑古建筑构件之一

图一六 界亭邑古建筑构件之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