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单位介绍 最新动态 学术研究  遗产保护与利用 公众考古 文物精品 政策法规 下载专区
 
探源中华文明 推进文化自强自信——新时代湖南考古工作对长江中游文明进程研究的深化
2022年10月24日 信息来源:赵亚锋 目前浏览:1342次


党的二十大报告将文化建设作为专章阐述,“推进文化自强自信,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成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上的重要任务之一。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我们说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而中华上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正是新时代华夏儿女文化自信最根本的源泉与最深厚的滋养。

早在2001年,为搞清中华文明起源和形成的历史,实证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史,“中华文明起源和早期发展综合研究”,即中化文明探源工程立项。其宗旨是依靠考古发掘所获得的材料,多学科、多角度、全方位的研究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和早期发展历史。20余年来,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历经预备性研究和第一、二、三、四、五阶段,以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 物主义为指导,以坚实的考古材料和综合研究成果证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史是真实可信的历史,从而为增强民族文化自信提供了坚实而有力的根本性支撑。

2022年5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深化文明探源工程进行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发表讲话,对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成果给予了充分肯定,但同时也强调,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成绩显著,但仍然任重而道远,必须继续推进、不断深化。要求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拓宽研究时空范围和覆盖领域,进一步回答好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发展的基本图景、内在机制以及各区域文明演进路径等重大问题。”

习总书记这儿提到的各区域文明演进路径问题,其中一个重要的区域就是长江中游地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形成格局早已成为学界共识,并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长江中游地区正是多元中重要的一元。

湖南地处长江中游地区,湖南考古从2006年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二)时即深度参与其中,一直到目前正在开展的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五)。进入新时代,湖南考古还又深度参与进“考古中国·长江中游文明进程研究”项目。

新时代以来,湖南考古人围绕探索区域文明演进路径的目标,做了大量考古工作,为文明探源研究提供了丰硕的基础考古材料。取得的一系列成果,推进了学界对长江中游地区文明进程的认识。从而为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做出了自己的贡献。这些考古工作中,最主要的是澧县鸡叫城、孙家岗和华容七星墩遗址的考古发掘。

鸡叫城遗址和孙家岗遗址皆位于常德澧县境内,地处洞庭湖平原西北部的澧阳平原。七星墩遗址则位于洞庭湖平原腹地,华容隆起东北部的大荆湖西南部。


图1,鸡叫城、孙家岗与七星墩遗址位置.jpg

图一  鸡叫城、孙家岗与七星墩遗址位置


鸡叫城遗址是一方形的史前城址,城址面积约15万平方米。城外有宽广的护城河,护城河之外还有另外两重环壕,更外围则是由系列沟渠所构成的网状水系。环壕与网状水系间,散步着数十处与城址同时期的遗址,从而构成一个以城址为中心,以沟渠为间隔的聚落群,总面积近8平方公里。


图2 鸡叫城遗址区域地貌.tif

图二  鸡叫城遗址区域地貌


多年的考古工作使我们得以明晰鸡叫城聚落群的演变过程。在鸡叫城聚落群分布范围内,从距今8000年前的彭头山文化到距今6000前后的大溪文化时期,一直都有人类活动,形成一个个居民点。距今5500左右的油子岭文化时期,开始形成环壕聚落。距今5000年左右的屈家岭文化早期,开始建城与开挖护城河。至距今4500年前后的石家河文化时期,又在护城河之外开挖出二、三重环壕,更外围大规模的网状水系也开始形成。同时环壕与网状水系间出现数十处同时期的小遗址,形成以鸡叫城城址为中心的聚落集群。直至肖家屋脊文化时期,鸡叫城城内依然有大量人类活动遗存。数千年的时间内,鸡叫城遗址及其周边一直都有人类活动,其社会与文化发展是长期连续而稳定的。


图3 鸡叫城大型木构建筑遗迹局部.jpg

图三  鸡叫城大型木构建筑遗迹局部


鸡叫城城内西部发掘出了中国考古百年以来发现的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大型木构建筑,面积达600平方米,是鸡叫城在距今4700年左右屈家岭文化晚期时文明高度的体现。同时在城内还揭示出大量水稻谷糠堆积,仅进入考古发掘区内的一小部分,经复原就有稻谷2.2万公斤。城外在二重环壕外揭示出多期当时的水稻田遗迹。在距今4500年前后的石家河文化时期,鸡叫城遗址二重环壕以内主要用作生活区,二重环壕以外则主要为稻作农业生产区,城外数平方公里由沟渠所构成的网状水系,最主要的功能就是农田灌溉。

鸡叫城考古揭示出的种种迹象,是距今5000-4000年前后长江中游稻作农业社会文明图景的呈现。依靠稻作农业的发展、成熟与规模化,鸡叫城聚落群由彭头山文化时的普通居住点发展为环壕聚落,进而发展为城壕聚落与聚落集群,完整演进了一个史前文明从起源到形成的全过程,构成长江中游文明进程的一个典型个案。从鸡叫城推及开来,以稻作农业为基础,本土文化长期连续而稳定的演进,很可能就是整个长江中游地区史前文明起源和发展最基础的本质特征。

七星墩遗址是一座外圆内方双城结构的史前城址,城址总面积约25万平方米。2018年以来多年度连续开展的考古工作,使我们对该城址及其周边区域史前古文化的兴衰有了一个较为清晰的了解。


图4 七星墩城址.PNG

图四  七星墩城址


大约在距今5000前后的屈家岭文化时期,七星墩的内外双城同时建立起来。发展至距今4500年前后的石家河文化时期,七星墩城达到其最鼎盛阶段,不止城内这一时期的文化堆积最为丰富,而且在城外,在七星墩所在的大荆湖周边,新出现十余处小型附属聚落,像鸡叫城一样,构一个以城为中心的聚落集群。在距今4000年前后的肖家屋脊文化时期,七星墩所在区域文化呈衰落态势,城址外围的小聚落大多废弃,城址外城区域也基本不见此时期的遗存,这一时期的文化堆积主要集中在内城区域。

七星墩遗址一个需要特别注意的现象是在其所在的大荆湖周边区域,未见比七星墩城更早的人类活动遗存。而在七星墩城址西边30余公里处,隔着一座桃花山,便是长江中游另一座史前城址,湖北石首走马岭城址。七星墩遗址的发掘者将两座史前城址所揭示出的种种考古迹象及两座城址的兴衰历程进行对比,认为七星墩古城很可能是在走马岭古城兴盛时期,所分离出来的一群人来到大荆湖区域兴建的一座新城。这一判断或可推广至整个长江中游地区,用于解释距今5000年前后长江中游地区屈家岭文化的扩张和古城大量出现的动因,从而为我们了解长江中游地区古城古国时代的社会机制打开了一扇窗口。

孙家岗遗址位于澧阳平原西部一长椭圆形岗地上,遗址由墓地和环壕所围绕的居址区两大部分组成,总面积超过21万平方米。其文化堆积主要属距今4000年前后的肖家屋脊文化。

孙家岗遗址也是历经多年度连续不断的考古工作。其成果一是在洞庭湖西北岸完整揭示出一处肖家屋脊文化的聚落公共墓地,也是长江中游地区目前已揭示出的规模最大的一处新石器时代末期至夏代早期墓地,该墓地342座土坑墓排列有序,墓地之内不同墓区、墓群和墓列等结构布局清晰;二是获得一大批陶、石、玉等质地的器物标本;三是在居扯区揭示出一批肖家屋脊文化时期的建筑遗迹。


图5 孙家岗遗址墓地出土陶器.JPG

图五  孙家岗遗址墓地出土陶器


图6 孙家岗遗址出土玉雕獠廾神面牌饰.jpg

图六  孙家岗遗址出土玉雕獠廾神面牌饰


孙家岗遗址考古成果对长江中游文明进程的启示主要来自其特色玉器与陶器面貌。无论是其玉器与陕北地区石峁遗址出土石雕造形艺术风格相类同,所体现出来的大范围文化交流与互动,还是其陶器群所反映文化面貌与北方黄河流域各考古学文化类型的趋同等,都是长江中游地区在2000BC前后,整体参与进从黄河到长江大范围中国化进程的见证。

以上,是新时代湖南考古成果对长江中游文明进程研究的部分启示与深化,也是湖南考古对区域文明进程研究和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所做贡献的简要概括。实际考古工作材料与成果极为丰富,这些概括难免有以偏概全,挂一漏万之嫌。更多与文明起源和早期发展历史相关信息的提取,还需更多不同学科学者对考古所获材料更一步的检测、分析与研究。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要“加强多学科联合攻关,推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取得更多成果。”

未来,湖南考古人将继续立足三湘大地,以湖南考古工作为基点,切实推进长江中游地区文明进程的研究,为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推动全党全社会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贡献湖南考古的力量。

主办单位: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地址:湖南省长沙市东风2村巷18号 邮箱:hnkgs0731@126.com  湘ICP备08104019号